新闻动态 郑州财院报 抗疫专题

首页 > 财院新闻 > 新闻动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发布时间:2023-12-06 10:31:06浏览次数:

什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身份意识”,没有“民族认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进步事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

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56个民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我国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愿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进对新时代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与发展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

2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7年10月,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党章。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2021年8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到民族工作“纲”的高度。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01

以政治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教育群众,引导各族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切实履行宪法赋予的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作贡献。
02

以教育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之中。从融入国民教育来讲,就是进教材、进课堂、进评价体系。从融入干部教育来讲,就是纳入各级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培训的核心课程。从融入社会教育来讲,就是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通过教育让各族群众认识到“一个共同体”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两个愿景”就是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三个意识”就是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四个与共”就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五个认同”就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03

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树立和打造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通过创作和传播一系列有中华文化内涵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中华文化内涵的文化活动,通过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是最根本的认同。
04

以发展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采取一系列差别化支持政策,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实施一系列的高质量发展产业项目,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这些措施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各族群众意识到只有国家强了,中华民族好了,自己才能过上好日子。

05

以交融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本扫除一切阻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障碍,推动各族群众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有序流动,这十年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通过互嵌式发展,让各族群众不断增强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意识。
06

以法治来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将“中华民族”写入宪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新修订的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组织法,推动7个省区市制定了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还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共同性的方向,调整完善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等方面的政策。通过这些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
07

以开放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用多种形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参与国际人权对话和交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各民族团结友爱

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体现

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这些民族团结知识

你知道吗?


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二、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

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

四、“三个离不开”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五、“五个认同”

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六、“五个维护”

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七、马克思主义“五观”

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八、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各民族团结稳定、和睦相处是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历史告诉我们,在多民族国家,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实现民族解放,才能建设好国家,才能有幸福生活。民族团结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没有安定团结的大局,一切将无从谈起,因此,民族团结是民族工作的生命线,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

十、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民族工作的要求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